荒漠猫体形较大,头部为灰白色,颊部有两条斜行的暗褐色纹,两条纹之间呈亮灰色。耳朵的基部为淡红褐色,尖上有长约20毫米的短簇毛。全身都没有明显的条纹,背部和四肢的外侧呈沙黄色,背中部略微具有暗红棕色,并具有十分显著的长峰毛,成为它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颌部白色,前胸部淡黄褐色,腹部暗黄色。有时在前臂的内侧有暗纹,臀部的外侧有3-4条细而不明显的暗横纹。尾巴的背面与背部的颜色相同,末端有3-4条暗棕色纹,尖端为黑色。
荒漠猫在我国分布于西北、西南地区,在国外还见于蒙古等地。栖息在海拔2800-4000米的黄土丘陵干草原、荒漠、半荒漠、草原草甸、山地针叶林缘、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地带,也在雪地上活动。生活有规律,早晨、黄昏以及夜间出来活动,白天休息。性情孤僻,除了繁殖期外,都营独居的生活。主要以鼠类、鼠兔、旱獭、鸟类等为食,所以活动区域与这些动物的分布密切相关,在高山裸岩地带和阴坡的云杉林中,由于植物贫乏,啮齿类数量稀少,所以就没有它的踪迹。而在柏木疏林和高山灌丛一带,由于食物和隐蔽条件良好,啮齿动物数量多,它的活动痕迹,如足迹、脱落的毛团、食物残骸和粪便等,也就很常见。春季地表尚未完全解冻时,它依靠灵敏的视觉、嗅觉和听觉,用前爪在高原鼢鼠的洞道上方将表土拨开,待高原鼢鼠出来封堵洞口时将其捕获。对于在地面活动的鼠类,它一般在都能就地捕获。夏季是荒漠猫的繁殖、哺乳季节,这时大量的鼠类幼仔也开始独立生活,在地面上活动频繁,恰好为荒漠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有利于哺育幼仔,所以在这时期荒漠猫的活动范围也比较小,而且很固定。秋季各种鼠类相继侵入农村田野中自然干燥的麦垛附近,有的从地下挖掘洞道一直延伸至麦捆下面,将麦穗和麦茎拉人洞道,此时荒漠猫也尾随鼠类而来,夜间在麦捆周围活动频繁。冬季气温低,天寒地冻,荒漠猫就在夜间到悬崖边上去捕食雀类、鸡类等中、小型鸟类,但过深的积雪常常影响鼠类的活动,造成荒漠猫食物短缺,有时被迫迁移到居民区附近活动,盗食家禽。
它在捕食较大的动物的时候,一般先从头部和颈部开始撕咬,留下皮毛和部分内脏,而在吃鼠类等小型动物时,则将其整个身体,包括皮毛、内脏和尾巴都统统吃尽。常利用天然岩洞居住,分为繁殖洞和临时洞两种。繁殖洞一般分布在山的中部和上部的多岩石的地方,洞道一般呈水平方向伸展,长度为290一536厘米之间,有1一3个弯曲,巢穴处在黑暗的洞道深处,里面铺垫有兔类和旱獭的毛皮以及碎骨等。每个繁殖洞只居住1只雌兽及其哺育的幼仔。临时洞大多选择在距离食物资源较近的地方,一般有很多个洞口,洞道较浅,长度在244一260厘米之间,主要是为了避敌或临时利用。雄兽大多栖居在这种洞穴中。它还有重复利用旧巢穴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