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眼里可离可弃。于是,随处可见流浪狗,不时会出现虐待动物的新闻———小动物受伤害的原因是出在了人身上。
在蒋宏心里,其实是进化过程中稍后出现的人类一点一点地侵占了原本属于动物的属地。对于弱小的动物,似乎在主宰一切的人类并没有做到应有的关爱。令人愤怒的事情陆续发生,让蒋宏有些无所适从。她只能做起了专职的动物救助志愿者,并利用各种机会劝说一些人,你不喜欢狗,可以绕开走,但你不要去伤害狗。这种听上去实在有些苍白的劝诫,是蒋宏解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的唯一办法。
问题二
人性“本恶”还是“本善”
对话嘉宾:倪晓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中心主任)
网友木头代替小猫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直指人心,人之初是“性本善”呢,还是“性本恶”?尤其
是面对弱小的动物?
倪晓莉博士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性中的“本我”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攻击性,只是现实存在的社会规范以及伦理道德,要
求人们不可以那样做。而一些人由于高节奏的工作压力,不知如何去宣泄,最终从欺负、虐杀弱小动物来得到病态的满足。这就造成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缺乏平和的环境,以至人性“攻击性”的一面被肆意放大,就容易出现虐猫等行为。
3月15日,处在“虐猫事件”旋涡中的踩猫女向广大网民发表了一封公开道歉信。信中说,“我不需要大家的同情,只求你们的一份理解,有谁能理解一个离异女人内心的抑郁和对生活的烦闷,正是因为这份抑郁和烦闷,使我对生活丧失信心,感觉到世态炎凉,致使发泄到无辜小动物身上,我才成为不光彩的角色。”
这样的解释恰恰印证着倪晓莉博士的解读。倪晓莉把人性中的“本我”比喻为一匹脱缰的野马,你不用缰绳拉着,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而“缰绳”正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人因此才会自觉并形成一种习惯。
不过,倪晓莉认为,道德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教育问题。她问,我们是否从小就缺乏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爱护的教育?
问题三
人啊,你怎么就缺失了道德
对话嘉宾:张西安(西北政法学院民事诉讼法教研室副教授)
梁国安(陕西德
伦律师事务所主任)
身为法律专家,张西安并不认同一些人呼吁从法律上解决虐待动物的问题。人对于动物缺失了道德,正是人本身的教育没有及时跟进。
如果动辄把出现的大小问题都归结为法制不健全、需要专门的一部法律来制约,“这是错误的”。因为法律本身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底线,这个底线意味着你不这样做,就会违法,就要对你进行处罚了。而作为一个人,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不去虐待动物、甚至用极端的方式虐杀动物,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如果必须得把不能虐待小猫小狗都明文写进法律里,这恰恰表明我们的社会道德到了需要重建,我们的教育到了需要反思、“补钙”的时候了。
梁国安律师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作为公民,在目前暂时没有相关动物保护法规的情况下,在一些属于自治范畴的社区公民道德公约里,可以规范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爱护动物、尊重生命,保持公共秩序和良好风俗。
问题四
为什么不可以讲一点“猫本”
对话嘉宾:吴天玉(北京市海淀林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动物救助分会会长)
尽管法律
界一些专家认为“虐猫事件”折射出的更多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但动物保护志愿者却希望这一问题尽早在法律上有所作为。
63岁的吴天玉老人列举了网上一些不同的声音,作为必须立法的佐证———“猫狗这些小动物就是人的玩伴,就是受人支配的,它有什么选择权?能让人高兴,就是它们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