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一研究生虐杀小猫的消息,让很多人感到震惊与愤怒。短短几天里,有关此事的网上评论竟达数十万条,纷纷谴责其心狠手辣,同时无法理解,一个大学高材生为何要对小猫下如此毒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
猫友小田:白猫的症状让人怀疑他
复旦大学一位姓田的猫友给记者看一张用手机拍下后曾在网上曝光的照片:白猫的右眼正在流血。小田说,看得出是用剪刀故意捅伤的,联想到当时有许多猫莫名其妙地失踪,爱猫人担心失踪的猫也可能遭遇白猫的命运,于是把消息发布到网上。在此事引起轩然大波的同时,人们也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白猫的主人———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小张。因为他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从不同的猫友手中先后领养了20多只流浪猫,可当大家提出要看望小猫时,他却说都放生了。
当记者想了解小张对小猫到底做了什么,其心理动机又是什么时,他却因为所受舆论的压力与种种顾虑,最终没在镜头前接受采访。不过,从小张在此前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的一组镜头中,记者看到小张承认那只白猫的眼睛确实是他弄伤的。因为当时它的爪子很厉害地抓伤了他,又跑到放电脑的书桌底下。那下面有块木板,为了把猫弄出来,他随手拿了桌子上的剪刀企图吓唬它。小张强调,弄伤猫眼只是个意外,并非他的本意。但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他痛打并丢弃小猫20多只。
复旦学友:压力不是“虐猫”导火索
“虐猫”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但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小张在老师与同学眼里,一直是听话好学、温文尔雅的年轻人,根本不可能与“残忍”、“无情”这样的字眼有联系。
在开始收养猫的过程中,他对小猫关怀备至。因此说小张买猫或领养猫的动机是为了虐杀,好像还得不出这样的结论。当小张看到这些猫对自己很感恩、很依赖的时候,觉得很有成就感。猫给他带来内心深处需要的东西,获得了情感上的某种温暖感与成就感。但小张又因为什么,要最终伤害并遗弃这些曾给他带来快乐和满足感的小猫呢?
小张的行为被披露后,其母带他去了上海瑞金医院。心理医生认为,小张从开始养猫到“虐猫”的这段日子,正是他学习压力巨大、精神焦虑不堪的时期。作为理工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任务本来就重,又自己加了很多任务,定下的目标过大、过多,时间与精力却有限,这就引起他内心的烦躁与焦虑。因临近毕业,他还写了硕士毕业论文,又准备出国考试,报考两个国内认证及三个国外的资格证书,同时还有兼职,他的生活状态像上紧了发条的闹钟,一直在奔跑着旋转着,没有停歇的时候。但记者就此问题在复旦校园内做随机采访时,许多同学认为,不论压力多大,真正的压力是自己内心的认知,“虐猫”不该成为他舒缓压力的导火索,因为人格健康的人是不会用这种方式来缓解压力的。
专家说:他想找一只永远完美的猫
看来,压力大并不是小张“虐猫”的根本原因,那么,原因究竟何在呢?小张捅伤白猫眼睛那天,当猫友们在小张寝室里发现白猫的右眼还在流血,但地板上的血迹已被擦干净了。也就是说,当看到白猫受伤后,他当时的心理反应并不是把猫送到医院去,而是马上把屋子收拾干净。熟悉小张的人,都知道他爱干净,甚至有洁癖。小张也说,正因为爱干净,才开始打猫的。这只“皮皮”的白猫是小张最喜欢、收养时间最长的。但3个星期后,因家里新装修,皮皮淘气抓破了新铺的地板,就被小张打了一顿,当时大小便失禁了。他觉得自己在家走地板都非常小心,几乎要踮起脚尖。所以,当白猫抓伤地板后,他就特别愤怒,觉得不能再养它了,就扔到了外面。但很快,因为思念猫咪,他又开始领养其他小猫。从爱猫、厌猫、打猫直至丢猫,这过程几乎成了小张养猫的一个规律。
心理学家赵梅教授认为,小张有非常追求完美的人格特征。在他的内心深处,要求一切东西都得按照他所规定的高目标、高水准来实施,如果做不到就不舒服。刻意追求完美的人,都有刻板的定型,有自己的规则,不符合规则就难受,连自己不符合规则也难受。由己及人,别人要是不符合他的规则,就更难受,猫也一样。如果猫完全按照他所希望的那样永远温顺可爱,他就有成就感。如果这猫达不到他的完美要求,他就愤怒,就虐待它、抛弃它。而最后他也不能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只要稍微有点没做好或没达到要求,就对自己愤怒,对自己不喜欢。其实,作为自然而完整的人格特点,我们是能接受自己不完美的。过分追求完美的个性,让小张连自己的缺点都不能容忍,更无法容忍小猫淘气和不听话。他不是虐猫取乐,而是无法接受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猫,破坏他
[1] [2] 下一页